畢/肄業學校 | 國別 | 學位 | 起訖年月 |
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| 中華民國 | 社會工作博士 | 2006/12 |
東海大學 | 中華民國 | 社會工作博士 | 1990/06 |
東海大學 | 中華民國 | 社會工作博士 | 1988/06 |
服務機關 | 服務部門/系所 | 職稱 | 起訖年月 |
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|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| 系主任 | 2021/08~2024/07 |
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|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| 教授 | 2012/02-2019/07 |
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|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| 副教授 | 2004/10-2005/01 |
中山醫學大學 | 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 | 副教授 | 2011/02-2012/01 |
中山醫學大學 | 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 | 助理教授 | 2007/02-2011/02 |
臺中榮民總醫院 | 社工室 | 社工師 | 1991/10-2001/10 |
基督教晨曦會 | 社工員 | 1990/07-1991/07 |
醫務社會工作、安寧與喪親關懷、藥癮治療性社區處遇
醫務社會工作、精神醫療社工、物質濫用、社會個案工作
行公義,好憐憫,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
去愛,生命是愛的樂章
我的研究多數是從一個實務上的問題出發,(例如:安寧病房的喪親關懷、藥癮家庭研究、藥癮者復歸社會、發展藥癮服務成效評估工具),進而填補知識缺口。都很冷門,都為探索性的研究、寫原創性的作品,為實務工作找答案。
我喜歡長期在田野蹲點,對特定研究領域進行數十年長期參與觀察(例如:浸泡在戒毒村30年,像是局內人的局外人),研究計畫會結束,但研究沒有真正結束之時。研究的過程是委身於田野的過程,希望研究的成果帶出服務的行動,研究與社會實踐是一體的,對我而言,當我對研究議題產生責任感之時,研究沒有結束的終點,而服務的行動也將伴隨著研究的發現而持續下去。作為一位資深的社工師以及身兼研究者的角色,我認為「關心研究對象」是我最重要的研究價值,在指導碩士生進行研究時,我同樣期待同學要對受試者有關愛之心和帶出服務的行動,這麼一來,研究者要融入在研究田野的時間要更多更久,我稱之為「研究者的委身」
我與研究對象的關係是盡量以研究對象為中心、全心全意的專注於當下與敬重當下(不分心走意)、謙卑倒空自己(承認無知)、尊崇研究對象的專家地位、與多數受訪者自然地維持長期持續的關係。我在研究中盡量利他,處處考量對方利益,不想當研究獵人、不想做一次性掠奪,此外,研究成果一定要發表,因為這是對研究對象的責信。研究過程凡事以愛為出發點。
醫療機構與藥癮服務相關機構外部督導 |
擔任政府部門、研究部門、各學術期刊審查委員 |
期刊論文
殷開薇、蔡佩真(2019 )。藥物濫用者子女的成長經驗之敘事研究。藥物濫用防治,4(4):33-56。 |
蔡佩真(2019)。安寧病房遺族對喪親關懷服務之態度調查研究。安寧療護,23(3):205-222。 |
蔡佩真(2019 )。兒女傷、父母痛:K他命成癮者父母的傷痛經驗與搶救行動 。臺大社會工作學刊,39,1-56 |
蔡佩真(2019)。藥癮康復者復元評估與社會復歸之相關性研究 。東吳社會工作學刊,36,57-85。 |
黃莉雯, 蔡佩真(2017)。失智症患者生命末期照顧模式之初探。安寧療護,22(1),27-42。 |
蔡佩真(2016)。藥癮與社工:社會工作者的職責、處遇與反思。東吳社會工作學報,30,1-29。 |
蔡佩渝, 蔡佩真, 鄭適芬, 陳昱伃, 郭麗馨, & 劉泳輝. (2015)。頭頸癌症照顧者的替代性創傷。安寧療護,20(3), 285-295。(通訊作者) |
蔡佩真(2015)。靈性與戒癮:基督教戒毒村海洛因戒癮者的靈性之旅。東吳社會工作學報,28,109-137。 |
蔡佩真(2015)。善別之路:安寧療護中的喪慟關懷臨床指引建構原則之探討。生死學研究,(17), 121-149。 |
蔡佩真(2014)。基督信仰與悲傷療癒-喪親者的經驗初探。神學與教會,39(2),頁300-314。 |
蔡佩真(2013)。臺灣安寧病房喪慟關懷服務之調查研究。生命教育研究,5(1),頁57-90。 |
蔡佩真(2012)。安寧療護工作成就感之調查分析。人文與應用科學期刊4,頁77-89。 |
蔡佩真(2012)。華人家庭關係脈絡中悲傷表達模式之探討:以台灣經驗為例。台灣心理諮商季刊,4(1),頁16-38。 |
蔡佩真、劉文山、劉邦立、鄭詩蓉(2012)。安寧療護團隊成員情緒勞務負荷之研究。安寧療護,17(1),頁18-35。 |
蔡佩真(2011)。安寧療護工作壓力、耗竭與人力維護。社區發展季刊,136,頁164-180。 |
蔡佩真(2010)。先進國家安寧療護喪親關懷服務之探討,安寧療護,15(1),頁47-62。 |
蔡佩真(2009)。台灣喪親家庭關係之變化與探究。生死學研究,10,頁159-198。 |
蔡佩真(2009)。永活我心:逝者的虛擬存在與影響力之探討~以父母死亡之成年喪親者為例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,22(4),頁411-434。 |
蔡佩真、蔡佩渝、鄭適芬(2009)。安寧緩和醫療團隊外聘督導制度之探討與應用,安寧療護,14(1),頁62-69。 |
蔡佩真、許祖維、張玉仕(2008)。國際安寧緩和醫療政策發展初探,社區發展季刊,123,頁268-281。 |
蔡佩真(2007)。宗教信仰與喪親者的悲傷療癒,安寧療護,12(4),頁385-394。 |
蔡佩真(2007)。喪親遺族追思活動之挑戰,安寧療護,12(3),頁298-311。 |
蔡佩真(2006)。建構台灣的愛滋安寧照護模式之雛議,安寧療護,11(2),頁159-164。 |
蔡佩真(2004)。家庭系統相關理論在藥物濫用者協助上的運用,人文社會學報,5 ,頁169-189。 |
蔡佩真(2004)。癌末家庭病情溝通之倫理困境與社會工作倫理辨明,安寧療護,9(2),頁141-152。 |
蔡佩真(2000)。同性戀愛滋感染者的疾病適應與協助,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實務,2 ,頁81-87。 |
蔡佩真(1999)。癌症末期病家的心理評估與協助。榮總護理,16(4),頁364-368。 |
蔡佩真(1999)。死亡壓力下的家庭溝通。安寧療護,12,頁26-31。 |